平海镇地处惠东县最南端。全镇总面积136平方公里,海岸线长33公里,下辖10个村委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,总人口3.69万人。平海文化底蕴深厚,是一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,被评为“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、“楹联之乡”、“舞龙之乡”,平海渔歌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平海镇 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在1991年2月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(镇),它地处广东省惠东县 最南端,东濒红海湾 ,西倚大亚湾 ,北距县城52公里,距深汕高速公路 白云路口38公里,南距香港38海里,西距惠州港10海里,距巽寮旅游区22公里,是稔平半岛 的物资集散地,也是惠州南部地区海运进出口的咽喉口岸。全镇总面积(按县统计局资料:原平海镇138.24平方公里,原港口镇 23.76平方公里),岛屿19个,海岸线长54.7公里,下辖18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,人口5.7万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1.9万人,农业人口3.8万人(其中:农民1.9万人,渔民1.3万人,盐民0.6万人)。平海气候温暖、雨水充足,物产丰富,盛产稻谷、马铃薯、大顶苦瓜、萝卜等农作物和鲍鱼、对虾、龙虾、海胆等著名海产品,自古以来素有“鱼米之乡”的称号,是座古老的海滨小城。
平海古城被誉为岭南文化的一块“活化石”。建于明洪武18年(公元1385年),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。现在是惠东县一个建制镇,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.平海东县城53公里,地处惠东县最南端,面临南海,东靠红海湾,西倚大亚湾。历来是海防军事重镇定和惠州南部地区海运进出口的咽喉。元末明初,盗寇猖蹶,民不聊生。洪武年间,明太祖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,抵御外侵。“城周五百二十丈,高一丈八尺,雉蝶八百七十一,城门四座。”平海建城设所后,又设立平海巡检司署,平海营参将署,平海营中军守备署,还设有平海仓,为直隶归善县屯粮机构。清康熙至嘉庆年间,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大星山炮台,盘沿港炮台,墩头港炮台、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、筑成一道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,600年沧桑,平海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、部分城墙、完整的十字古街、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庙、古文化遗址和大量的历史文物。在城内,还保留着绚丽多姿的民间传统艺术。到平海古城观光,可观赏到众多的名胜古迹。
独特方言
平海古城曾是守御城所和当时的商贸集散地,各地的将士、客商云集,南腔北调的人们长期聚居,不同的方言互相渗透,从而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混合型方言土语――军声。军声是一种以北方语系为基础,融进了 广州话、客家话、闽南话 ,军声语音十分动听,极富音乐性,总给人以清新、亲切的感觉。
平海歌曲
平海渔歌,腔调优美,隽逸抒情。曲调达40多种,已被收入《中国曲艺辞典》。建国初期,渔歌手苏墨水把渔歌唱到北京城,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;1975年,惠东歌剧团以独特风格的平海渔歌对唱参加了全国的曲艺调演;1976年全国渔歌改革座谈会在惠东召开。
在民间传统节日活动中,鲤鱼追春、蛟龙出海、五凤朝阳、喜庆丰收、出水芙蓉、八仙过海、水淹金山、醒狮、金龙表演等项目像文化艺术海洋中的一朵朵奇葩。
宜人气候
平海,气候温和,雨量充沛,土地肥沃,特产丰富,素有“鱼米之乡”之称。随着社会的进步,平海不再是以农、鱼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,已经变成了农、渔、盐、工、商、旅全面发展的海滨城镇。
农业生产
平海出产稻谷、番薯、花生、马铃薯、蔬菜等。那里的马铃薯和反季节蔬菜以优质、高产远近闻名。平海苦瓜是经科技栽培、改良的新品种,体大嫩脆,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。平海的马铃薯和蔬菜大部分出口香港和内销惠州、东莞、深圳等地。海产品有马鲛、鱿鱼、鳗鱼、石斑、龙虾、鲍鱼、鲜蚝等。到2013年该镇已形成水果、蔬菜、水产品等商品生产基地。
其他信息
距离古城两公里的南门海湾,长六点五公里,离岸边百米内,海底平坦无礁,水深不过齐胸,是优良的天然海水浴场。
平海西南部沿海的碧甲海湾,具有浪小、水深、避风的特点,是天然的优质海港。有关部门正对全面开发利用碧甲海湾进行可行性论证。到2013年已建成二千吨级的码头,修通了一条柏油面的疏港大道。
在碧甲,还储藏着大量的石英砂。早在三十年代就有人在碧甲冶炼石英砂,至今还留下炬炉的烟窗。直至2013年,石英砂仍是平海出口产品。
相关信息:
微信搜索关注【深圳之窗】公众号,回复【旅游】【旅游攻略】【免费景点】 【周末出行 】,获取深圳旅游景点大全相关内容。
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!扫面下方二维码,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“ 摇号 ”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;回复“ 电费 ”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