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头古城历史陈列展序厅
南头古城作为深圳城市历史的缩影与见证,曾经有过辉煌和灿烂的昨天。东晋时期她作为东官郡治管辖着粤东南地区(包括今天的港澳地区)及福建云霄一带。明清时期设立新安县,促进了深圳地区经济、军事、文化的发展。
南头古城是历代郡县治所在地、海防要塞、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,是深港澳地区的历史源头,这也是深圳城市历史的开端。
A展厅:古郡追远
深圳位于我国东南沿海,有着非常古老的产盐历史。汉代在南头设置了全国的第一个盐官——番禺盐官,史称“东官”。汉武帝时推行“盐铁官营”的政策,在全国各地设置盐、铁官,将盐和铁纳入国家统一管理,从而使盐和铁成为国家税收的一大经济支柱。
三国吴甘露元年(公元265年)孙吴在南头番禺盐官旧地设置司盐都尉,管理盐业生产,修筑城池司盐都尉垒。这也是深圳城市发展的雏形。
东晋成帝咸和六年(公元331年)南海郡一分为二,设立新的郡治东官郡,东官郡的管辖范围东起福建绥安西至顺德、澳门,北起兴宁梅县,南至香港粤东南地区。东官郡下辖6县,首县是宝安县,东官郡治和宝安县治都设在南头。从此深圳有了郡、县级的行政机构,也标志着深圳城市发展史的开端。
公元507年东官郡改名为东莞郡。公元589年废除了东莞郡。唐至德二年(公元757年)宝安县并入东莞县,至此南头古城从唐代开始成为海上交通门户和海防要塞。
唐“贞观之治”后,海上贸易逐渐发达,南头古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海上重要的贸易集散地,为了保证海上贸易的正常进行和往来船舶的安全,在南头设置了“屯门镇”,管辖深圳和香港一带。屯门镇驻军两千人,由岭南节度使直接指挥,可见屯门镇在岭南的军事地位非常重要。
宋元时期的南头仍然是军事要地,管辖着深圳和香港地区。宋代改唐代的屯门镇为屯门寨,元代还在此基础上分设了三个巡检司,形成了非常有利的军事防御体系,有力的抗击了倭寇的侵扰保障了贸易往来。
B展厅:古城流芳
明洪武27年(公元1394年),在东官郡旧址上建东莞守御千户所,万历元年(公元1573年)设立新安县,直至1953年南头古城一直是宝安县城所在地。
十四世纪以来,海盗、倭寇不断侵扰我国南部沿海,明洪武二十七年(公元1394年)在深圳地区设置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和大鹏守御千户所。两所相较,东莞守御千户所所城的规模更大(周长约1825米,大鹏守御千户所周长1092米),城内设施更完备。其后又在东莞守御千户所修建了管辖这两所的总兵府,明正德年间总兵府改名为参将署。嘉靖四十四年(公元1565年)参将署改名为南头寨。
由于南头自唐代取消县级行政建制后,距东莞县城路途遥远,交通不便,加上明代以来倭寇骚扰,沿海局势极为动荡,时任广东海道副使的刘稳来到南头,详细体查民情,向朝廷上书要求恢复设县。明万历元年(公元1573年)南头恢复设县,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。明万历元年在南头重新恢复设县,县名新安,取革故鼎新,转危为安之意。
据史料记载,香港地区历来归新安县管辖。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《南京条约》《北京条约》《展拓香港界址专条》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,英国强行割占了香港,九龙,新界等地。深圳和香港开始分境而治。
辛亥革命之后,新安县也成功光复,为了避免与河南省新安县重名,南头古城恢复了东晋时期的旧称宝安县。 1953年,因深圳连接广九铁路,人口聚集较多,商业发达,宝安县政府迁至蔡屋围,结束了南头古城的县治史。1979年改名为深圳市,从此深圳开始了快速的现代化进程。
C展厅:南头风情
南头古城在文化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移民文化。移民文化形成了广府、客家为主的民系,深圳是移民城市,历史上也经历过多次移民。深圳移民与原住民相融合,使民俗文化源远流长。
南头墟市
明清以来,深圳广府和客家地区农村墟市逐渐形成并发展,标志着农村商品经济规模不断扩大。清嘉庆年间全新安县(包括香港地区)共有墟市37个,其中以县治南头城和位于今罗湖区东门老街的深圳墟历史最早,规模最大,交易最盛。
服装商铺
服饰店是裁缝传统服装、经营布匹和打制金银首饰的商店。服饰店是女性尤其是年轻女子“趁墟”最喜欢关顾的地方,在清代富贵人家与劳动人民的穿戴有高贵和粗俗的明显区别。清康熙《新安县志》卷三《地理志 风俗》云:“衣服多用麻絮,少罗绮。”旧时大部分深圳人的穿着非常简朴,除了有钱人穿“薯莨纱绸”、“丝麻”和进口“白洋布”衫裤外,普通人多数穿由自家用苎麻(有时用剑麻)织成的”家织土布”。
义利押当
典当被称为“人类最古老的商业习俗”,历代名称不同,有“质库”、“质肆”、“解冻”和“长生库”等。旧中国三百六十行中,典当业与钱庄、粮铺、金店一起被称为“钱、粮、金、当”四大行。史料显示,早在19世纪40年代,新安县就有当铺存在,传统典当业已形成一定规模。《广东通志》载“新安县:金行经纪税银一百两八钱。当押十六间,共娷银八十两。”当时正值清道光元年(1821年),可知新安共有16家当铺,没家向政府年纳税银五两。
书院学堂
深圳的广府人和客家人都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。中国古代在儒家思想统治下,各地初入学堂的学生,都要先举行“进孔门”的祭孔仪式,即开笔礼。所谓“开笔”,就是指开始写文章,开笔礼由拜、授、赠等内容组成。
祠堂宗庙
宗祠是各血缘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,旨在维系宗亲、慎终追远、维护礼教,同时又是聚众议事、执行宗法族规、举行重要典仪的地方,有些还用作族中子弟的私塾,是宗教的多功能活动中心。
清初深圳迁海复界后,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,祠堂建筑蓬勃兴起。因传统习俗不同,东部的客家人多把宗祠设在围屋中轴线的上堂,西部的广府人则多建独立祠堂,其重要特征是门前设报鼓石,两侧筑高台。
粤剧戏院
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、广西、澳门、香港及东南亚广府人聚居区,有三百多年历史,被誉为“|南国红豆”。粤剧的基本声腔曲调有梆子、二黄、西皮、牌子、小曲等。在发展过程中,不断吸收广东民间说唱艺术。近十几年来,又吸收了歌剧、话剧、电影、西乐等艺术的表现手段,更加富有时代气息。
(资料来源:古城博物馆公众号)
相关信息
微信搜索关注【深圳之窗】公众号,回复【免费预约】,获取深圳其他景区免费门票预约入口,回复【景区门票】,获取深圳景区门票购买入口。
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!扫面下方二维码,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“ 摇号 ”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;回复“ 电费 ”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