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澜碉楼
提起碉楼,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“中国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”——开平碉楼。然而在深圳龙华区的观澜办事处,有着同样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碉楼,记载着一段历史,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精神风貌。
观澜碉楼主要集中在观澜老衔、牛湖村、鳖湖村及其周边地区。外形以四方结构为主,其造型和开平碉楼并无太大区别。它们星罗棋布地分布在稻田和村落之中,展现着古希腊式的柱廊、古罗马式的拱券和柱式、伊斯兰的叶形拱以及哥特式、巴洛克风格,甚至还有新艺术运动和工业派的建筑手法。如此之多的“西洋元素”,让游走于它们之间的人们有置身于西方田野的感觉。而在极具异域风情的外表下,人们同样可以看到绚烂的传统壁绘、鲤鱼状的排水口、门框和屋檐上的狮子、麒麟或飞鸟的浮雕……新兴的西方文化和古老的中国传统,就这样以生活式的随意和实用观念被融洽地交汇在一起。
据观澜土生土长的老人介绍,百年前,观澜一带很繁华,不少有钱人便修建碉楼来防范土匪抢劫。到了1943年,日本侵略者攻占香港时,大量观澜籍香港人回到家乡定居,又修建了不少碉楼。此后,一批从牙买加回观澜定居的华侨也都建起碉楼防贼寇。华侨们吸取世界各国建筑特点设计建造,鲜明体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。
据当地老人介绍,这些近二十米高的碉楼都是用泥巴筑就,又称为“泥楼”或“黄泥楼”。当初建造碉楼时,人们在砂中掺生石灰和黄泥拌和搅匀,每筑一堵墙都要把红糖水泼洒到泥土中。由于红糖、石灰都具有极强的粘合作用,墙体的硬度一点也不比砖头、石块差,因此碉楼百年之后依然坚固如初。
防御外敌入侵碉楼最主要的功能,这一点从碉楼的设计中就能看出。碉楼为多层建筑,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,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;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,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;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,都有铁栅和窗扇,外设铁板窗门;碉楼上部的四角,一般都建有突出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,以便于对外攻击。除此之外,碉楼具有“装面”(客家话,意思是可以让碉楼的拥有者很有面子)的功能。
据了解,观澜各地的碉楼总数最多的时候有上百座,可以说有村必有碉楼。但改革开放后,本地居民“洗脚上田”,由农民转换成市民,楼房和花园式住宅小区日渐兴起,再加上人们保护意识的淡薄,碉楼陆续被拆除。
目前观澜办事处幸存的碉楼已为数不多。现在的碉楼基本被内地来深的低收入家庭租住,根本没有得到有效保护,反而不断地遭到破坏,甚至被拆除或者因为年久失修而坍塌。值得庆幸的是,位于观澜版画村内的几十座碉楼被完好地保存下来,也许在不久的将来,人们只能在那里一睹碉楼的风采。
地址:龙华区观澜办事处牛湖社区
(图源:深圳龙华政府在线)
相关信息
微信搜索关注【深圳之窗】公众号,回复【免费预约】,获取深圳其他景区免费门票预约入口,回复【景区门票】,获取深圳景区门票购买入口。
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!扫面下方二维码,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“ 摇号 ”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;回复“ 电费 ”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!